【HR成長】有一種失敗,叫“瞎忙”15
發表時間:2016-08-02 09:23 【HR成長】有一種失敗,叫“瞎忙” 勤奮不好么? 不怕不勤奮,怕的是一味地勤奮下去,沒有思考的勤奮下去。如果只有勤奮而沒有思考,那遲早會被你的“勤奮”禁錮了思考,于是勤奮就變成了“瞎忙”。 為什么有些人能舉一反三,為什么有些人反復跳進同一條河流?犯錯誤不可怕,失敗不可怕,可怕的是對待錯誤和失敗的態度。 不要奢望用肢體的“勤奮”掩蓋思維的懶惰 肢體勤奮,從一個人的工作時間、效率就可以看得出,其重要性無需多言,因為事業道路艱辛,四體不勤的人根本不能有所作為。 但凡真正投身事業,然后死掉的人,都是因為思維上的懶惰?,F實中很多人往往會忽略思維上的勤奮,并拼命靠肢體上的勤奮來彌補。舉個例子,凡在同一件事情上犯兩次以上錯誤的人,以及有拖延癥的人,都是典型的思維懶惰。 不要用戰術的“勤奮”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1不深思熟慮 很多人決策時會輕易采信未經證實的信息,并忽略有矛盾的邏輯關系,最終導致結論錯誤。要把事情想透徹,就是抓住事情的本質。 進行邏輯縝密的思考前需要做充分的準備,掌握足夠的基礎信息(包括額外學習知識來構建必須的理論基礎),梳理出清晰的脈絡,不斷推敲每個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得出結論。 2不追根究底 問題發生后,不僅要解決問題,還要追究問題發生的原因?,F行的制度、方法和邏輯哪里出現漏洞,根源是什么。并設立相應的防范機制,避免同樣的問題發生,或者可能導致的其他問題的發生。設立防范機制,就是設立流程。 3不兼容并包 當別人提出反對意見或挑戰時,是否不假思索就反駁?或者你已經學會了謙卑的姿態,習慣性地接受/忽略? 對反對意見或挑戰的分析,不僅需要套用在自己的邏輯框架下分析,還應嘗試打破自己的邏輯框架,嘗試用對方的邏輯框架來思考,分析其邏輯的合理和矛盾之處。 重構邏輯框架(俗稱毀三觀)的過程十分復雜,你要嘗試去理解一些“不合理”的事情。但它會讓你的邏輯框架更明確,更牢固。打破慣性思維,就是思維的自我檢修。 4缺獨立思考 對“權威信息”不加甄別地采納,放任自己的思維被引導,這是最危險的情況。獨立思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迷茫。 5缺乏格局觀 人們常說的要做正確的事、不要做好事,就是強調要有格局觀。 格局是從眼前的事情跳出來,把時間和空間的坐標軸拉長,從歷史的角度、全局的范圍來分析問題,特定的做法從長遠角度,對整個局勢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。 沒有格局觀的人,通常會用自己那點可憐的道德(無論是職業道德還是社會道德)來做偽裝。 6不與時俱進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創新,或者別人覺得你不夠創新,那么你就是在固守舊習。 7缺乏好奇心 遇到不懂的事情,自欺欺人地蒙混過去,這種狀態有另一個說法叫喪失好奇心,或者不好學。 唯有思維的勤奮 解決以上所有問題的方法就涉及勤奮的第三層概念,它的界限比較模糊,既屬于體力,又屬于思維,叫專注。 專注的人不存在能力上的不足,甚至可以說,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成就取決于他的專注程度,因為專注所產生的能量簡直太強大了。 舉個極端的例子,N個一分鐘累加的效應可能永遠都達不到一個專注的 10 分鐘創造的效應。 專注是思維勤奮的一種狀態,同時也非常耗費體力。
文章分類:
HR
|